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黄辰璐 康建勇 谢金鹏)近期,江西理工大学“逐梦矿冶情 点燃报国志”暑期大思政实践队的地矿学子们,将目光投向现代矿山最前沿。他们怀揣求索之心,深入江西漂塘钨业、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等生产一线,以研求真、以践体悟,精准把脉矿业转型脉搏,用脚步丈量工业文明跃升之路。
一线“把脉”,触摸矿业智变脉搏
实践队员们深入历史遗迹与现代矿山,展开扎实调研。他们探访大余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穿行于钨矿的露天采场、选矿厂遗址与生活区,直观而深刻地感受早期钨矿开采的庞大规模、体察矿工生产生活的真实图景。
在世界钨都博物馆,丰富的矿物标本为他们构建起一个以矿物学为核心、涵盖矿业科技知识的认知体系,深化了他们对“世界钨都”资源禀赋与科技价值的理解。

▲实践队走进西华山矿山公园 摄影|康建勇
队员们深入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等生产现场,调研核心直击现代矿山的绿色智能转型前沿。在石雷钨矿智能化控制中心,“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令人赞叹。实时数据大屏上,井下人员定位、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等画面指标清晰呈现。“过去靠手工,费时还不一定准;现在一屏掌控,安全高效看得见!”技术人员的自豪溢于言表。在选矿厂,智能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已全面取代经验判断,大幅提升了选矿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实践队于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现场智能控制中心参观学习 摄影|康建勇
漂塘井下,亲历科技赋能新变
“欢迎‘回家’看看!”在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木梓园矿矿长王忠盛——这位江西理工大学2012届的采矿工程专业学长,用一句朴实而亲切的问候迎接实践队员们。他站在矿井入口,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母校后辈的期许:“我当年也是从这里深入井下开始实践的。那时我们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和个人的胆识。现在,一切都大不一样了。安全、效率、环保,科技带来的改变,你们下到井底就能真切感受到。”
带着学长的指引和满心期待,队员们戴上安全帽,跟随引导深入矿井之下。来到数百米深的地心世界时,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现代矿山作业环境展现在眼前:脚下是平整坚实的路面,头顶是稳固可靠的防护,空气在高效通风系统的运作下保持清新流畅。昔日的狭窄巷道,如今已被宽敞的作业面取代,机械化的设备承担了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无处不在的监控设备和传感器,如同矿井的“神经末梢”,将井下的实时状况——人员在哪里、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空气好不好——都清晰地传递到地面的控制中心。这一切,与队员们在西华山矿山公园看到的那些依靠简陋工具和人力拼搏的早期采矿场景,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对比。

▲实践队于漂塘钨业矿山井下参观学习 摄影|康建勇
王忠盛边走边向队员们介绍:“以前下井,心里多少有点‘打鼓’,靠的是经验和运气。现在不同了,科技就是我们的‘护身符’。”置身于这真实的、被科技重塑的井下世界,实践队员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真切地体会到了现代矿工的工作状态——不再仅仅是“苦、脏、累”的代名词,更是技术、安全与效率的结合。

▲实践队漂塘钨业矿山井下参观学习合影 摄影|谢金鹏
当队员们结束井下的探索,重新回到地面,阳光洒在身上的那一刻,他们充满了感触。“以前只在书本和影像里看到矿井,总觉得遥远又艰苦。今天真正下去走了一圈,才明白什么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帽不重,但科技带来的那份安全感沉甸甸的。”采矿233班赵佳鑫感慨道,“王学长说得对,科技真是最好的‘护身符’。亲眼看到那些先进的设备和严密的监控,才理解为什么说现代矿山是安全的、智慧的。这趟井下之旅,彻底刷新了我对采矿行业的认知。”
校友引路,洞见转型与成长
实践队还邀请到矿业一线校友进行了深度对话。在石雷钨矿,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2015届采矿专业校友、矿长邱金铭分享了现代化矿山建设的挑战与突破。在盘古山钨业,2012届采矿工程校友、公司副总经理郭恭祥畅谈技术革新与管理升级实践。在漂塘钨业,2012届采矿工程校友、木梓园矿矿长王忠盛聚焦一线管理智慧。这些扎根矿山的校友,以亲身经历为教材,为队员们揭示了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人才成长的清晰路径。

▲实践队员与漂塘钨业校友王忠盛访谈 摄影|谢金鹏
为精准记录矿山变迁,队员们还精心设计问卷,广泛访谈老员工,一笔一画记录下发展轨迹与亲历者的心声。在企业座谈会上,石雷钨矿副矿长伍教森、黄远锋,总工程师巫
远绍及部门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矿业对国家资源安全与绿色发展的重任,从智能加工到低碳开采,科技正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他们殷切寄语学子:“矿业需要青年力量!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用你们的学识,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崇义章源钨业大余石雷钨矿调研座谈会 摄影|谢金鹏
重走古道,体悟工业文明之重
在盘古山重走那条由两千多块青石板铺成的“挑钨砂小道”。队员们换上粗布工服,肩压装满“钨砂”的竹篓,历史的沉重感瞬间袭来。潮热空气中弥漫矿石气息,粗糙麻绳在掌心勒出红痕,短短百米便汗透衣衫。“从麻绳勒痕到APP指令,从血色钨砂到绿色矿山,我们踩在先辈的脚印上,真切丈量着中国工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与荣光。”采矿233班徐志伟感慨。这场穿越时空的“负重行”,将矿工的奋斗史诗化作了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实践队员沉浸式体验重走挑钨砂小道 摄影|黄辰璐
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江西理工学子通过翔实的一线数据和深切的亲身体验,构筑起研究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库。他们正将“研践”结合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发展良策,以实际行动响应“强国建设有我”的时代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https://tt.jxnews.com.cn/news/2767205?app=jxttn&uid=2391131